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体会议就建立完善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现代治理体系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深刻认识建立完善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现代治理体系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和长远出发,就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专题研究并作出决定,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为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把城乡基层治理作为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实践,全面勾画出推进新时代四川基层治理的新蓝图。这为我们建立完善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现代治理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
2016年,成都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服务人口超过2000万。城市高速发展和快速扩张使城市空间结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和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革,呈现出经济活动高组织性、人口分布高聚集性、生产要素高流动性、社会管理高风险性等显著特征,面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保持生活城市比较优势、推进城市治理转型等重大挑战。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开启了成都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全新实践。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四川视察,明确提出支持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近三年的探索实践,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现代治理体系积累了有益经验:必须坚持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以新思想引领城市发展方向、以新理念统揽城市工作全局,确保城市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坚持以创新发展理念重塑城市转型发展新动能,加快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协调发展理念构筑城市永续发展新空间,构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差异化发展格局,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开辟生态优先发展新路径,建设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公园城市,让生活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坚持以开放发展理念厚植城市国际竞争新优势,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和省委“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高水平建设国际门户枢纽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坚持以共享发展理念开创共建共治新局面,推动发展逻辑由“产城人”向“人城产”转变,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坚持“一尊重五统筹”城市工作要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全面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坚定城乡社区发展与治理一体推进,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转理念转方式转作风提能力,大力提倡实心干事科学作为,持续提升党员干部视野格局和干事境界;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以政治建设引领新时代党的建设,巩固发展风清气正干事创业良好政治生态。
建立完善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现代治理体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城市治理效能,奋力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成都特点的现代城市治理新路,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提供有力保障。总体目标是:到2021年,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现代治理体系上形成一整套更加完善的制度,初步形成城市秩序、城市活力与城市能级协同共进的生动局面;到2035年,基本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与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相适应的高水平整体治理效能;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建立完善新思想武装新理念引导制度体系,确保城市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贯彻新思想践行新理念是城市工作的时代主题,是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必须深化对新思想新理念的学思信仰和创造力行,确保新思想新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全过程各方面。
(一)健全常态化学思践悟新思想制度。健全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的长效机制。坚持“系统学习新思想、分类研究新思想、对表贯彻新思想”工作体系,健全推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制度体系。坚持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党委(党组)会议“第一议题”制度。坚持重大决策前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制度。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深化“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制度。健全新思想全员培训和实践转化制度。
(二)完善保障“两个维护”的制度机制。落实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推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的落实、督办、报告和回头看制度。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健全执行监督考评奖惩等工作机制。健全严格执行党内法规的机制,完善市委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三)健全用新发展理念指引城市发展的制度。坚持把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检验党员干部的重要尺度,增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构建新发展理念引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的政策体系和制度体系,建立健全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评价体系,推动新发展理念成为发展的指挥棒、行动的度量衡。建立新发展理念贯穿重点工作、重大项目、重要环节的检视制度,完善“三重”工作落实新发展理念督查问效机制。
(四)健全用新思想新理念教育群众的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带头宣讲制度,定期深入群众宣传新思想新理念。坚持党校“新思想新理念”主体班培训制度。完善新思想新理念宣传员制度。健全新思想新理念宣传宣讲融入道德建设和群众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学习强国”、市级报刊台网、县级融媒体中心和“百姓故事会”“金沙讲坛”、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阵地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宣传宣讲新思想新理念。建立展现新思想新理念的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制度,提高宣传宣讲吸引力感染力。
三、建立完善创新发展制度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持续创新经济工作组织方式,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方向、以精准政策引导市场预期、以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实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良性互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创新经济工作组织方式,推动发展方式变革。坚持产业生态圈理念,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重塑产业经济地理。坚持以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组织经济工作制度,构建主题鲜明、要素可及、资源共享、协作协同、绿色循环、安居乐业的产业生态圈,完善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机制,打造集研发设计、创新转化、场景营造、社区服务为一体的高品质产业空间。坚持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的产业发展导向,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新经济为引领的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产业功能区建设管理机制,健全产业功能区“管委会+专业投资公司”管理运营机制,探索法定机构改革试点,完善产业功能区主办银行及牵头银行制度,健全产业投资基金体系。构建主导产业错位协同、精准细分机制,健全动态完善产业功能区产业链全景图、产业生态发展路径图、重点企业和配套企业名录表“两图一表”工作机制。深入实施“成都城市猎头行动计划”,制定产业生态圈专项人才计划,完善人才评价体系。
(二)改革科技创新转化机制,推动发展动力变革。坚持把发展新经济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突破口,健全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和服务实体经济、智慧城市建设、科技创新创业、人力资本协同、消费提档升级、绿色低碳发展、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等应用场景培育机制,完善“城市机会清单”机制,创新新经济发展政策体系和要素供给方式,实施新经济梯度培育计划。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投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科学城建设推进机制,打造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探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管运新机制,融入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系,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构建以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为主体的国际化专业化技术交易机制。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
(三)建立完善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深化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创新政府投融资机制,完善财政金融互动政策,健全绩效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制度。深化以效率为导向的国资经营评价制度改革,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完善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授权经营、专业化运营、市场化投融资、系统性风险防控等机制。深化以产出为导向的土地资源配置制度改革,构建差异化供地方式和精细化价格体系,健全“以亩产论英雄”指标评价考核机制、“指标双下”奖惩机制。深化以成长为导向的企业扶持激励制度改革,健全企业全所有制全生命周期政策服务体系。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地方金融体系,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能力,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建立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考核体系。
(四)建设一流国际化营商环境,推动发展效率变革。建设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告知承诺”制度,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企业合法权益保护制度,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健全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体系,深入推进“一枚印章管审批”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深化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和招投标制度改革,实施企业开办全流程“一件事”便利化改革,探索建立跨行业多证联办机制。系统推进网络理政,完善“蓉易办”政务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键回应”机制。完善公平公正的综合监管体系,健全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坚持“互联网+监管”,健全市场主体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和信用修复机制,完善包容审慎的柔性执法体系。
四、建立完善协调发展制度体系,全面提升城市引领力辐射力带动力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强化区域发展极核支撑,深化区域协同城乡融合,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塑产业经济地理,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一)健全主体功能区差异化发展机制。完善主体功能区分区领导体系、区域空间规划指引和差异化政策、考评体系,完善基于主体功能定位的规划实施体系、土地用途管制模式,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东进”区域坚持“精筑城、广聚人、强功能、兴产业”,探索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未来城市理想社区投建营新模式。“南拓”区域完善高质量发展联动协作机制,强化成都科学城、天府国际生物城创新“双核”与智慧制造带、开放合作带、总部经济带、绿色发展带“四带”融合。“西控”区域探索“产业功能区+特色镇+川西林盘”发展模式,构建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引导培育机制。“北改”区域坚持改结构、改功能、改形态,构建国际铁路港大港区联动发展机制。“中优”区域健全城市有机更新综合平衡机制,降低开发强度、建筑尺度、人口密度,提高产业层次、城市品质。
(二)健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完善城乡一体的规划建设管理制度机制,健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机制,重塑以产业功能区、特色镇、城市街道为主的新型城乡组织形态。深化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村级建制调整改革。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加快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资本进村、人才下乡、优秀农民工回引激励促进机制。深化农村金融综合服务体系改革。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普惠共享的机制,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度。
(三)推动完善“一干多支”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做强“主干”支撑,推进“干支联动”“五区协同”,构建“互惠互利”“水涨船高”的区域发展共同体。完善协调联动机制,编制成德眉资同城化规划,探索重大功能资源跨区域统筹制度,建强成都都市圈。完善设施互通机制,协同构建多层次跨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和服务体系,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铁路公交化运营。完善产业协作机制,打造跨区域产业生态圈,健全农村土地交易、农业科技创新、农村金融保险、农产品品牌孵化、农产品交易、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农业博览综合服务等共享平台。完善创新协同机制,推动科创通、校企双进等平台向市(州)延伸,积极构建统一技术交易市场。健全公共服务资源跨区域合作机制,强化就业、养老、社保政策衔接。完善水污染、大气污染联合防治机制,共建区域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培育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完善援藏援彝工作机制。
(四)建立服务国家战略全局推进机制。健全引入国家级功能布局、战略性高端资源和高能级龙头企业机制,持续增强国家中心城市“五中心一枢纽”核心功能。推动构建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机制,大力推进城市“东进”,深化与重庆以及成渝轴线城市的城际合作机制,推动成渝相向发展。健全与广西、云南、贵州、西藏等西部省区市合作机制,完善西部陆海新通道新平台共建机制,协同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健全与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协同发展机制,完善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要城市群城际对接合作。
五、建立完善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绿色发展是实现城市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的重大要求,加快构建生态优先发展制度框架,不断完善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建设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公园城市。
(一)完善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坚持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规划理念,完善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系列导则,健全“不策划不规划、不设计不建设”制度。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建设方式,创新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天府绿道体系、川西林盘和都江堰精华灌区保护修复等重大生态工程可持续建设机制。坚持增绿惠民、营城聚人、筑景成势、引商兴业营城路径,建立山水生态、天府绿道、乡村田园、城市街区、天府人文、产业社区等公园场景,构建公园城市新经济、新消费场景体系。
(二)创新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机制。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建设国家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争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构建支持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政策体系,推进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创新生态资源市场化运营模式,完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发展绿色金融,建立生态价值转化基金,完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健全公园城市建设投入产出平衡机制,完善土地增值平衡建设资金、运营收益平衡管护资金机制。建立生态系统价值核算体系,健全环境资源权益交易、跨区域生态补偿等制度。
(三)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健全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机制,构建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铁腕治霾、重拳治水、科学治堵、全域增绿综合治理体系。深入实施河(湖)长制,健全岷江、沱江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机制。构建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的现代能源体系,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强度“双控”制度。健全供排净治一体化体制机制,完善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机制。构建以生态价值观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四)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建立差异化目标分解机制,强化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控、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管理,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建立权威统一的生态环境执法体制,完善生态环保常态化督察制度。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长效机制,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六、建立完善开放发展制度体系,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开放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主动服务、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立体全面开放新格局。
(一)以全球视野构建国际通道体系。构建以成都为核心的亚蓉欧“空中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立体大通道体系。深化国际通程航班试点,优化完善通达国际航空枢纽、全球区域经济中心和世界主要旅游目的地的国际客货运航线网络,探索天府国际机场、双流国际机场“两场一体”运营模式,打造洲际航空客货运转运中心。建立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机制,加快川藏铁路、沿江高铁等通道建设,完善国际班列“四向拓展”网络节点布局,建立基于天府国际空港、国际铁路港“两港”的陆空国际多式联运新模式,形成泛欧泛亚国际铁海联运大通道。
(二)以供应链思维建设国际物流体系。开展现代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打造面向全球的制造企业配送枢纽和面向泛亚的全球区域分销企业配送枢纽。建立“运、产、流”一体化发展机制,支持临空和适铁经济发展,深化国际多式联运“一单制”等改革试点,健全亚蓉欧国际班列稳定开行和市场化运营机制。完善现代供应链体系发展支持政策,建立优质供应链管理企业培育引进机制,鼓励全球供应链链主企业、平台企业等头部企业在蓉设立总部基地,深化“供应链+”新机制。
(三)深化对外开放平台提能赋能机制。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积极开展服务业高水平开放试点。争创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和协同改革先行区,健全国家级开发区和国别园区产业开放合作共建机制。探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措施。升级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应用服务功能,完善国家开放口岸和国际供应链服务体系。发展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金融创新,探索本外币一体化自由贸易账户试点。建设国际对外交往中心,提升“一带一路”国际会议会展功能,健全驻蓉领馆和国际机构常态化定期联系及信息共享机制,深入实施友城优选计划。建立健全外事、外资、外经、外贸、外宣深度融合机制。
(四)探索国际经贸转型发展新机制。深化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建设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立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贸易与双向投资、贸易与产业协调发展机制。依托天府国际机场和双流国际机场大力发展航空国际贸易。强化一般贸易项下出口增长机制。健全跨境电商、市场采购、外贸综合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机制。健全企业“引进来”“走出去”长效机制,完善外贸企业发展支持政策。健全国际消费促进机制,积极塑造消费场景,推进消费政策创新,完善入境消费便利化机制,用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天府中央商务区总部经济区建设,支持跨国企业在蓉设立区域性运营中心、物流分拨中心,完善支持国际中小企业来蓉发展的政策体系。
七、建立完善共享发展制度体系,更好满足市民美好生活需要
城市的核心是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民生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快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市民生活更有质感。
(一)健全以利民为导向的公共服务清单管理和动态调整制度。深化清单标准动态管理机制改革,创新群众需求收集研判和共建监督机制。深化多层次多样化供给机制改革,做优做强教育、医疗、体育、绿道、益民等民生类投资集团,鼓励引导社会专业性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完善质量承诺、服务记录追溯和绩效评价等制度,试行合格供应商模式。深化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改革攻坚,加快构建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
(二)健全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促进体系。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渠道灵活的就业机制,实施援企稳岗、技能提升、创业天府等促进就业行动计划。建立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就业援助机制,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和全民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构建全生命周期现代教育体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优化高质量教育资源供给体系,健全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公办民办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普及高中教育保障机制。健全教师编制配备、职称评聘等机制。健全校院企地协同发展、产教融合机制,培育高素质城市建设者。深入实施“互联网+教育”,构建全生命周期教育的课程体系及社区教育服务体系,高质量建设学习型城市。
(四)健全更高水平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加强医联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延。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国际医疗消费中心建设。发挥成都中医药整体医学和健康医学优势,建立健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
(五)完善全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推进全民参保,健全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年金及商业储蓄型保险为辅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性医疗保险为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健全社保基金预算管理和社保待遇正常增长机制。深入推进长期照护保险试点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深化“一城一策”试点,构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健全新市民参与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政策措施,加快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完善稳定脱贫和防止返贫机制。
八、建立完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城市安全
社会治理现代化事关城市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必须坚持和深化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实践,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城市治理方式转变,推动城市发展与治理良性互动、秩序与活力融合共生。
(一)创新党委领导双线融合的社会治理机制。构建社区发展治理与社会综合治理双线融合机制,把党的领导贯穿社会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强化社治部门统筹协调功能,聚焦巩固基层基础和满足民生需求,加强社会治理制度统筹、资源统筹、力量统筹、机制统筹,构筑社区发展治理强基础、优服务、惠民生的高线。发挥政法部门综合治理功能,统筹推进平安成都、法治成都建设,强化治安综合防控和社会风险防控,筑牢社会综合治理防风险、促法治、保平安的底线。健全权责明晰、职能互补、高效协同的双线运行制度机制,推动社会综合治理向社区层面拓展延伸、社区发展治理与社会综合治理衔接融合。
(二)健全城乡社区发展与治理一体推进机制。完善城乡社区形态、业态、文态和生态统筹推进机制,营造社区绿色生活场景和消费场景,建设宜人宜居智慧智能的城镇社区、望山亲水乡风文明的乡村社区、功能复合职住平衡的产业社区。建立老旧城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特色街区创建、社区服务提升、平安社区创建等专项行动长效推进机制。完善社区服务载体,健全社区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推动社区便民服务集成。优化拓展天府市民云平台功能,加快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生活服务、社区服务集成,提高社区智慧治理和智能服务水平。健全社区发展治理配套机制,深化街道赋权扩能、社区减负增效改革,健全各类资金统筹整合下沉社区机制,完善社区人才专业化使用、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发展制度。探索建立镇(街道)“一支队伍统管、一张网络统揽、一个平台统调、一套机制统筹”的基层治理工作机制。
(三)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体系。坚持“一核三治、共建共治共享”,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基层组织引领、社会各方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结合的新型治理格局。完善“街道—社区—小区”三级党组织架构,推动社区治理向居民小区、院落、林盘等微观单元延伸,向产业功能区、商圈楼宇等新兴领域拓展。完善基层自治机制,健全以村(居)民议事会制度为主要形式的多方议事协商制度机制。完善基层法治机制,制定实施社区发展治理促进条例,推动社会有序参与、社区依法而治、居民循法而行。完善基层德治机制,普遍建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建设天府文化主题社区,塑造共同精神家园。完善多方参与机制,创新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化渠道,健全“两代表一委员”参与机制,加强社会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培育和壮大社会组织,推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全体市民结成治理共同体。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
(四)完善诉求响应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创新市民诉求全响应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访工作制度,建强群众工作之家。建立矛盾纠纷化解全链条工作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整合基层调处平台和资源,深化诉源治理和诉调、公调、检调、访调、交调“五调对接”机制,完善社会稳定工作责任制。健全“大联动·微治理”和网格化管理服务制度,并轨运行综治中心、网络理政中心、公安指挥中心、数字城管中心和信访信息平台,推动数据一网归集、事件联动处置。
(五)健全城市风险防控体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城市风险隐患定期排查、情报信息研判预警、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风险防控协同等机制。坚持社会重大风险、历史遗留问题、突出信访问题“三张清单”工作制度。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新平安成都建设协调工作机制,健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长效机制,开展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溯源治理,创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标准化城市。完善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装备技术支撑,推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
九、建立完善文化建设制度体系,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文化是城市的内核和灵魂。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弘扬中华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塑造“三城三都”品牌,建设独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完善舆论监督制度,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健全阵地建设管理、舆论引导处置等机制。
(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完善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机制,打造核心价值引领、天府文化润城、先进典型示范、市民友善优雅“四大行动”品牌。健全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
(三)健全天府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机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施天府文化立德树人工程,构建以“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天府文化浸润市民生活、铸造时代精神的文明养成体系。实施天府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健全天府文化发掘研究、传承利用、价值彰显和共建共享机制。实施天府文化城市美学表达工程,构建反映天府文化特质的文化街区、景观、地标和标识体系。实施天府文化载体建设工程,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推动创新“三城三都”建设机制。创新天府文化社会价值、美学价值、经济价值转化机制。
(四)完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制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经济政策,构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相互驱动、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文化与科技、金融等要素高效协同体系,完善文化贸易、文化消费促进机制,健全文商旅体深度整合、新型文化业态健康发展机制。完善高品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优化文化场馆建设和文化资源配置机制,创新公共文化设施和城市文化艺术空间可持续模式。完善文化人才、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引进和培育制度,健全促进文艺创作“攀原登峰”引导激励机制。
(五)建立坚持国际视野的文化交流机制。加快媒体改革和融合步伐,构建“内容+技术+产业”三轮驱动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拓展国际文化交流渠道,建立与国内外主流媒体、国际高端智库、国际知名互联网平台的深度合作机制,制定鼓励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的政策。完善国际文化交流话语体系,健全天府文化、成都故事、国际表达策划交流机制,构建以中国精神为核心内容、以天府文化为城市表达的国际营销体系。
十、建立完善法治保障制度体系,全面提升依法治理城市能力
法治是建立完善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现代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必须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构建与城市现代化治理相匹配的法规体系,切实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城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
(一)健全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法规政策保障体系。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机制。完善促进创新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加强激励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创新法制化建设,开展创新创业地方立法。完善促进协调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健全城乡融合、区域协同发展制度规则的保障机制,积极推动成都天府新区建设、东部新区建设等重点领域立法进程。完善促进绿色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健全严格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法规制度,制定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条例。完善促进开放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健全服务保障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制度,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完善促进共享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健全确保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保障机制,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立法。
(二)健全政府依法行政体系。加强和改进政府规章制定,健全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机制。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征求公众意见程序规则,推行重大行政决策草案社会公布制度,开展重大行政决策案例公开评审。完善加强和改进行政应诉工作制度。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统筹配置行政处罚职能和执法资源,探索实行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新模式。严格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建立宪法和法治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
(三)健全以社会公平正义为导向的法治保障制度。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推行社会满意度即时测评制度,完善特邀执法监督员制度,健全司法、检察建议工作及反馈机制。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政法智能化建设。完善与执法司法权运行机制相适应的监督制约机制。严格落实公职人员干预执法司法活动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
(四)健全法律实施监督机制。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法律监督,保证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依法正确行使。健全申诉控告检举机制,加强检察监督。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坚持和完善行刑衔接制度。深入推进全民普法,构建精准高效普惠均等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长效机制。
十一、建立完善权力运行监督制度体系,巩固发展风清气正干事创业良好政治生态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是建立完善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现代治理体系的基础保障。必须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切实增强监督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
(一)完善强党性正党风严党纪各项制度。完善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党委书记第一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协同发力的管党治党政治责任落实体系,健全党政领导干部述责述廉制度。严格落实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完善党内政治生活标准化体系。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坚决抵制圈子文化、码头文化、袍哥文化,彻底肃清周永康流毒影响、李春城恶劣影响,扎实开展蒲波、彭宇行、侯晓春严重违纪违法案“以案促改”工作。完善作风建设和纠治“四风”长效机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二)严格落实党和国家监督制度。建立落实各级党组织监督责任的具体制度,把管理和监督寓于实施领导的全过程。健全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制度。完善巡视巡察整改、督察落实情况报告制度,健全巡察监督上下联动机制。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严格落实“两为主一报告”要求,推进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统筹衔接,健全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发挥审计监督、统计监督职能作用。
(三)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健全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制度,建立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完善“三重一大”决策监督机制,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机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防止政出多门、政策效应相互抵消。严格落实党务、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深化司法公开、村(居)务公开等公开制度。推进“互联网和政务服务”建设,完善权力运行过程的留痕、查询、追溯机制。
(四)健全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制度机制。完善政治生态和反腐败斗争形势研判机制,紧盯重大工程、重点领域、关键岗位,聚焦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部门和行业,贯通运用“四种形态”,坚决遏制腐败增量,进一步减少腐败存量。健全常态长效治理“微腐败”的制度机制,持续整治漠视侵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深挖严查涉黑涉恶腐败和黑恶势力“保护伞”。健全“以案促改”制度,坚持和完善纪律检查建议书、监察建议书、案发单位专题民主生活会等制度。建立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全员教育机制,深入开展廉政教育、警示教育。完善全方位、立体化党风廉政宣传制度,深入推进廉洁文化建设。
十二、建立完善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体系,凝聚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合力
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关键在治理能力现代化。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自觉站在全球城市体系中谋划推进城市治理,着力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开创城市现代化治理新局面。
(一)提高组织领导能力。健全党委对城市工作全面领导的制度机制,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完善党委议事决策等工作制度,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分工分级负责制度,提高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健全狠抓工作落实的常态长效机制,坚持和完善督查督办、蹲点调研、现场办公会、定点联系基层等制度,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坚持和完善党委定期听取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法检“两院”党组工作汇报制度。健全落实党建述职评议制度。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完善党员、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健全同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沟通联络机制。落实党管武装制度,完善双拥工作和军民共建机制。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完善国有企业、农村、机关、高校、街道社区和产业功能区等领域党组织工作制度。
(二)提高制度执行能力。各级党员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完善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坚持把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探索建立重要岗位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档案,优化领导班子功能结构模型,建立健全干部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记实制度,大力选拔讲政治、懂城市、会经济、善治理的优秀干部。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坚决杜绝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建立健全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干部管理体系。完善正向激励机制,健全表彰奖励与选拔使用相结合制度。健全鼓励探索创新、宽容改革失误机制。完善机关文化建设制度,塑造实心干事、科学作为,团结互助、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
(三)提高社会参与能力。完善市民有序参与城市治理机制,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贯穿城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建立健全鼓励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城市治理制度,充分发挥其在各领域治理实践中的积极作用。完善智库参与城市治理制度,深化对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现代治理体系的研究,提高决策科学性。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持续推进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畅通在蓉机构、各类人才参与城市治理渠道,支持各类人才为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建立健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全过程的制度规则,打造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建立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推进机制,构建城市全要素数字信息模型,实现城市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全息映射和有序联动。建立智慧城市规划机制,推动城市规划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转型。建立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机制,适度超前建设智能感知、边缘计算、通信网络等硬件设施,探索建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条件的土地供应制度,健全“城市大脑”运行机制。建立智慧城市赋能治理体系各领域机制,构建“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和“创新应用实验室”运作机制,孵化符合未来发展方向和城市建设需求的优秀产品、解决方案、创新模式。建立公共数据资源运营机制,完善政府、企业和社会数据整合共享制度,建设公共数据资源运营服务平台。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着力构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现代治理体系,为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助力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大家都清楚了吗?
一图读懂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