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孝昌,成都民俗学家,曾参与编纂《金牛区志》《簇桥乡志》等多部志书,获评成都市和武侯区优秀共产党员,“感动武侯十大人物”提名奖。
刘老在浆洗街讲党史
“活到老、学到老”的共产党员
“活到老、学到老”是刘孝昌的座右铭,他认为人生必须常“补钙”、常“健脑”、常“充电”。作为一名退休干部党员,他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党的创新理论,努力提高政治修养,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作为一名老党员,他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与党保持高度一致。
关心下一代的志愿者
退休后的刘孝昌作为文化志愿者,长年奔波在武侯区中小学教育课堂、图书馆道德讲堂、文化馆和街道社区,讲述民族美德、革命传统、改革开放和传统文化知识500多场次。在武侯区的百姓故事会上,他给学生、机关干部和社区群众讲述革命烈士毛英才、抗日英雄刘汉章和舍己救人的英雄何国治的先进事迹,讲述始于武侯的南方丝绸之路和抗日遗迹太平寺机场地堡的故事,讲述武侯千年文化底蕴和深深的记忆,以生动的故事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他能写善画,经常义务给孩子们讲解书法绘画知识。
刘老给学生讲革命传统
土生土长的民俗专家
“民俗是最贴近群众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草根载体,从古至今对中华民族民间道德教化和文化传承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土生土长的成都人,他热爱成都,热爱成都文化,对成都的民俗和风物投入了巨大的热情。为了尽可能收集了解成都民俗的片段,退休后的刘孝昌经常带着笔、本子、相机到乡间、街头走访,专程拜访熟悉成都民风民情的老人。偶遇有人谈起老成都民俗,他都要详细地询问、记录。他做客金沙遗址博物馆金沙讲坛讲述《老成都的故事》,受邀参加“巴山蜀水城市故事”“话说成都春节习俗”“话说武侯”等省市区电视台节目40多期,并在《华西都市报》等多家省市级报刊发表文章,讲述成都市和武侯区的民俗、市井风情、码头、桥、井、庙等文化片段。2018年,他还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记录片《我们一起走过》第七集节目的录制。
刘老参加央视节目录制
历史文物的守护者
对承载着丰富历史信息的文物,刘孝昌有着自己的见解和行动。1986年,刘孝昌发现在火车南站航校背后一座倒塌的明代古庙草丛中,躺着一对石狮子。他随即向市政府反映情况,建议有关部门保护好这对石狮子,不能让它们被遗弃和破坏。不到一天,刘老便得到了市政府的回信和赞扬。这对石狮子,也就是现在大家都能够在武侯祠门前看到的那对威风凛凛的石狮子。
刘老(右二)会同省市文物专家复查数据
赠书留香的图书管理员
在刘孝昌的家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家中四间书屋的文山书海,两米多高的书柜陈列屋内两旁,按照书籍时间分门别类的整理妥当,标示清楚,随意一指,刘孝昌便能将书中内容徐徐道来。他收书藏书50余载,家中藏书约2万余册,堪比小型图书馆。在这些藏书中,从天文地理到科学技术,皆有涉猎,还有不少有着近百年历史的珍贵古籍。刘孝昌认为,虽然如今很多资料可经由网络查询,但很多古籍文本却是不多见的,通过这些藏书,人们可以窥得以往的文化生活状态,真实再现过去的人与事。对于这些花费了半辈子心血的藏书,刘孝昌也早做好了安排,他要将这些珍贵的书籍赠送给偏远山区学校,帮助更多的孩子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刘老计划将花费了半辈子心血的藏书捐赠给偏远山区的孩子
接地气的“草帽主任”
刘孝昌在从事地方志工作时,为了收集原金牛区和武侯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的资料,全面了解并记录这片土地的过去和现在,他曾走遍了武侯区的每个乡镇、村组。为了解真正的乡音、乡情,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冷的冬日,他经常戴着一顶草帽,骑着一辆自行车就出发,因而得到一个“草帽主任”的雅号。退休后,他时时警醒自己是一名党员,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能为自己谋求私利,要始终做到退休不褪色。他多次婉拒多家单位高薪兼职邀请,不计报酬地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一如既往地戴着标志性的草帽,骑着一辆旧自行车行走在成都各地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往返于学校、讲坛、图书馆……
“草帽主任”刘孝昌走遍了武侯区的每个乡镇、村组
他就是这样,一名始终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的共产党员,一位骑着自行车传播传统文化的“草帽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