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最新动态
【初心故事】老党员张洪恩:党的宣传员23年的“定制化”服务之路

发布时间:2019-09-02   来源:中共青白江区委组织部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

一个人办个“阅报栏”不难,难的是23年坚持不懈;

他,就是青白江“化工路社区阅报栏”的创办人,坚守初心的党员志愿者张洪恩。


年轻时的张洪恩

在青白江区化工路社区川化五村大门口,从每天早晨7点到晚上天黑,总会有几十位群众静静地站在12块报刊栏前,他们或看或记,在当地形成了一道“靓丽而独特的风景线”。


当地群众在阅报栏前看报

“20多年了,我每天空的时候,就会在这里来看张大爷办的报纸,这早已成了我们这些周边住户的习惯了”,川化五村的黄大爷感慨地说到。黄大爷口中的张大爷,就是“川化阅报栏”的创办人——83岁高龄的老党员张洪恩。

贴报画圈

退休23年就爱干这一件事

每天清晨,天还未亮。张洪恩已经戴着老花镜伏在桌案前,在叠摞的近百张报纸上,用红笔勾勾画画,给这些报纸做好“导读”。8点左右,张洪恩开始用手工制作的米糊贴报,然后挂到社区门口的阅报栏上。此时,阅报栏周围又像往常一样,陆陆续续挤满了前来读报的群众。23年来,张洪恩日复一日,重复着这样的工作,从未间断。


张老整理报刊

问起张老当初为什么会这么做时?他讲道,1996年7月从川化集团法务岗位退休后,喜欢看报的他为了给身边跟他一样喜欢读报的居民提供更多的读报机会和便利条件,拿出3000元积蓄,把川化家属院门前的旧仓库租了下来,平整了房前的地块,买来木板和玻璃,制作了几块简易的展板,打造了“川化阅报栏”最初的模样。

读报的人群由最初许多路过的人群逐渐演变成为了一个固定的群体,张洪恩开始了他的办报生涯。从1996年开始,他每年自掏腰包近万元订阅近20种报刊,免费为大家提供阅读服务。为了当好“导读员”,他每天都要进行紧张的接报、分类、阅报、张贴和布展等工作。据粗略统计,23年来,已累计贴报23万余张、阅读人次25万余人(次)。

人们常问,“这么多年义务办报,风雨无阻,累吗?”张洪恩笑了笑,“不累,每天不看完、不换完报纸,我都睡不着觉。退休了,没有其它爱好,我就想干好这一件事。”

无私奉献

23年破解了一道价值不等式

“老人秋补,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报上一个用红笔勾画的方框吸引了这里的“常客”李大爷的关注。“要不是张洪恩,好多政策,我们都不晓得了,真的要感谢他。”李大爷半蹲着,一边说到,一边一笔一划把他关心的内容抄录到了自己的笔记本上。

老刘也是这个报栏的忠实粉丝。自从20年前退休后,只要不是节假日,老刘天天都会站在这里看报“消遣”。“虽说家里有电视机、收音机,但是总觉得看新闻还是来这里最方便。”在老刘看来,报栏最贴心的地方,就是重要的国内外新闻、和大家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类信息,都用红笔标注提示。“对老人来说,这样看起来既方便又不费神”,老刘说道。

“报纸上有很多的国家政策,很多的知识……,也没想太多,就是自己看的时候,把重要的勾出来,这样既加深了自己的印象,又方便了大家阅读,何乐而不为?”张洪恩一边说,一边认真的勾画着。

23年来,每天看报群众络绎不绝,报纸的内容在变,但张老为民服务的情怀始终未变

在阅报栏旁的一间瓦房,就是党员张洪恩“办公”的地方。房里摆放着两张大木桌,周围堆满了各种报纸;再往旁边看,就是漏风的老木门,挂在墙顶的老式长条形白炽灯管……“是有点简陋。以前我还时常住在这里,不过现在老伴不准了。”张洪恩呵呵一笑。

随着看报的人越来越多,张洪恩为了把“导读”做得更好,每天还密切关注有多少人来看报、什么时间看报人数最集中、哪一类的新闻大家更关心。久而久之,他会根据大家的看报需求,及时调整阅读提示,可以说是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定制化”的服务。


张老(左二)收集群众的看报需求

2002年,《工人日报》以“退休工人办阅报栏上了瘾”为题,讲述了张洪恩办“阅报栏”的故事,文章评论道:一位并不富裕的退休工人,自己一边吃着馒头泡菜,一边拿出7万余元,把“精神食粮”奉献给当地群众。这种举动,让人陡生感喟,也破解了一道“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与“无私奉献精神”的价值“不等式”。


2002年《工人日报》对张老的报道

矢志坚守

23年书写最美夕阳红

“他那么大的年纪了,天天都是大半夜起来弄报纸,说也不听,根本就不顾家里人的担心。”张洪恩老伴一想起过去将近20年来的种种争执,还是有些怨气。更让老伴觉得委屈的是,为了每天及时更新报纸,张洪恩这么多年来从未出过远门,曾许下的退休后带老伴外出旅游的承诺,也搁置了20多年还没实现。


张老在阅报栏粘贴报纸

面对老伴的埋怨,张洪恩不是不愧疚。“我也想过不办阅报栏了,但是看见大家那么喜欢,我不想让大家失望,而且,我是真心喜欢这份爱好”。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2016年11月20日,张洪恩拖着病痛身体坚持工作,在家人的多次劝说下,来到军区总医院,经过检查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已转移”。这对他和家人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他坚强地告诉自己:“不惧病痛,不惧病魔,直面人生!”同时安慰家人道:“我有信心配合医生治疗,战胜癌症!”

为了不因自己生病而影响报栏按时与广大读者见面,治疗期间,张洪恩每天一大早就乘车从青白江赶到医院输液治疗,中午1点过拔下输液针头后,又马不停蹄赶回青白江处理报栏事务。在与病痛作斗争的这两年多来,无论寒天酷暑,他依然风雨无阻,一如既往地办好“阅报栏”。


乐观向上的张老

也许,正是这样的一种坚持,感染了张洪恩的老伴,也感动了很多人。社区也相继成立了“磐石先锋志愿服务队”,组建了“馨化老党员工作室”,一批年轻的志愿者、年长的热心人加入到了“阅报栏”行动中,与张老一起为社区群众做好这份“精神早餐”。今年年初,化工路社区为“阅报栏”安装了带棚的展架,制作了全新的展板,并在报栏旁边安置了几把长椅,方便市民阅读和休息。“阅报栏”也由最初的十几平米扩大到了四五十平米。

2011年12月1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精神家园守望者——张洪恩”专题节目。今年,张洪恩先后获得“四川好人”“成都市文明市民”光荣称号!“我能有今天,全靠党组织的教育和培养,党的恩情我永生不忘。办报栏、贴报纸,当好宣传员,就是我为党做的事情……”张洪恩由衷地说。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化作一片夕阳红。”在张洪恩的身上,人们看到了一位老党员的高尚情怀,更看到了他23年铸就的一道亮丽的人生风景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中共成都市委老干部局 蜀ICP备15034785号

技术支持:六合远教(成都)科技有限公司 400-028-2010 cdycjy@126.com

访 问 量: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仅限于内部交流学习,如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